当前位置: 首页>>院系速递>>人工智能学院

我们的愿景: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我们的使命:让我们拥有适应、改变和创造未来世界的人工智能

一、发展历程

1986年,留学归国的郑南宁教授与西迁教授宣国荣一起,在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了国内最早的人工智能专职研究机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以下简称人机所),在国内率先开展人工智能科学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2018年,在人机所的基础上成立“电子与信息学部人工智能学院”,为电信学部下属学院。2023年,学校决定人工智能学院独立设置,正式成为学校下属的二级学院。

二、师资队伍

人工智能学院现有教师36人、科研专职人员61人、实验技术人员6人和行政事务秘书2人。专任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IEEE Fellow 4人、国家级领军人入选者5人、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4人、“陕西省百人计划”学者1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3人。该团队于2000年获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首批资助,并获连续资助。2019年获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创战略性顶尖团队、中国自动化学会首届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创新团队奖。

三、人才培养

在37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育人文化和制度,培养了一批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领军人才,成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的杰出校友包括国际深度学习领域顶级科学家、曾被美国权威技术期刊MIT Technology Review评选为“全球35岁以下杰出青年创新者”、前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曾任旷视科技首席科学家的孙剑博士;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领域著名学者、ACM杰出科学家华刚博士;信号处理集成电路和存储系统领域著名学者、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张彤教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汪涛;深圳西龙同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龙等。

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旨在培养扎实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技术,熟悉人工智能相关交叉学科知识,具备突出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系统思维能力与国际视野,未来能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中发挥领军作用,并有潜力成为国际一流工程师、科学家和企业家的优秀拔尖人才。

四、科学研究

人工智能学院聚焦视觉信息处理的脑认知与计算模型及选择性注意机制、人工智能与概念抽象学习、模式识别与视觉场景理解、机器学习与视觉内容解析、大规模知识处理与人机混合智能系统、类脑计算架构与分布式互联存储、新型显示处理与SoC设计、无人驾驶与智能辅助安全系统、外骨骼机器人与脑机接口、自适应信号处理与医学图像处理等研究领域,在视觉信息处理研究领域具有长期的技术积累,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以及IEEE智能交通系统杰出团队奖等。

人工智能学院先后获批“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国家重点二级学科、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博士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学位建设资格等, 成为“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机器视觉与认知计算”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教育部“混合增强智能示范中心”、陕西省“太空信息工程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数字技术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认知科学与工程国际研究中心”等的支撑单位。200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首批资助,获2019年中国自动化学会人工智能创新团队奖、2019年陕西省三秦学者支持计划“创战略性顶尖团队”称号等。

2021年,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成功纳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序列,正式挂牌“视觉信息与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22年,获批建设“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是27年来我校唯一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自此,人工智能学院同时支撑着我校信息领域全部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建设。

人工智能学院下一个三十年的发展目标,将立足国家发展全局,聚焦人工智能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和应用基础理论瓶颈,重视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研究和应用,加强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并重点围绕如何设计更加健壮的人工智能、人机协同的混合增强智能、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芯片与新型计算架构开展系统性的研究,在新的发展时期做好西迁精神新传人,做大做强我校的人工智能学科,为我国人工智能科技水平跻身世界前列、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院网址:http://www.aiar.xjtu.edu.cn/index.htm

联系方式:孙老师029-82665360

联系邮箱:syixuan@xjtu.edu.cn



 人工智能 

地址:西安交通大学北门内东侧50米二楼 邮编:710049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