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招生网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管理后台 寒假宣讲 ENGLISH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2009级少年班参观西安卫星测控博物馆

来源: 日期:2011-05-20 00:00 点击: 分享到:
0

     5月14日清晨,在和煦的春风中,在明媚的阳光下,2009级少年班89名同学在班主任吴裕远老师、陈流芳老师的带领下,乘坐两辆校车,前往陕西渭南――西安航天测控装备博物馆参观学习。

    在高速公路上,少年班班委不失时机地组织大家学唱新时期的爱国歌曲《走向复兴》,一路上同学们豪情满怀
    上午10点半,少年班一行到达博物馆,部队战士讲解员便雷厉风行,带领同学开始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参观学习。
    博物馆的各项布展,都紧紧围绕着我国卫星测控技术50年来的五大跨越式发展:一、飞向太空――1970年4月24日,我国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中国之声传遍五洲;二、返回地面――1975年11月27日,我国试射的一颗近程人造卫星按照预定设置顺利返回地面,这一消息在五天后的《新华日报》作了头版头条报道;三、同步定点――1984年4月8日,我国对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陆基同步定点,精确计算了卫星的实际运行轨迹;四、飞船回收――“神舟”系列飞船载人航天任务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胜利凯旋;五、多星管理――一个卫星测控中心同步管理多颗卫星。
    讲解员为同学们播放了纪录片《巡天之剑》,使大家系统地了解了我国航天测控事业。片中,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高性能计算室的发展最为感人。上世纪60年代,中心组建之初,仅有717型和320型两种大型计算机,其发展水平比美国落后十年。然而,就凭这样的条件,“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却取得了一次性圆满成功。70年代末,中心技术人员更创造性地将两台717型和两台320型计算机耦合起来,形成四机联运的工作站,将整机等效运算速度提高到了每秒100万次左右。工作站退役后,美国军方代表团前来西安访问,对中心的中国同行竖起了大拇指。更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条件十分艰苦甚至落后,国家从来都是尽了最大努力,保障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安全正常地运行。如今,中心在编的巨型机,已是几年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每秒3万亿次先进机型,真正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这台新机器的支持下,中心实现了“神舟七号”返回舱着陆点距离理论落点仅280米的超精度预报,着陆场被中央军委嘉奖命名为“英雄着陆场”。
    展厅中,随处可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卫星测控工作的殷切期望。博物馆一楼大厅镌刻着“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1958年题词);二楼大厅悬挂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两弹一星”精神);展厅墙壁上是周恩来总理的叮咛“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准确跟踪”;机器上烫印着金色的永不过时的“最高指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同学们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 犹如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声音回响在耳旁,给年轻一代巨大的力量和鼓舞。
    如今,航天测控装备博物馆已成为我国又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航天知识科普教育基地。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我们对于卫星测控工作的核心“数字化,集成化,自动化,大力协同”有了越来越深的认识。卫星测控是一项大工程,这与钱学森同志提出的“复杂巨系统”概念不谋而合。要想成为未来祖国科学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指导这样的“大工程”向前发展,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培养“综合集成的思维方式”。而综合与集成思维的前提,是扎实的学习能力与宽厚的基础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扎实地完成好现阶段通识教育中的各类课程,不能挑三拣四。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兴,则民族兴。共青团员个个奋发有为,则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一定会突飞猛进。是时候了,同学们!该让我们承担起党和人民的重托了!
    “神机妙算强,运筹帷幄中。思想加技术,为国常立功。”这是卫星测控中心人自创的一首小诗,用于描述自己的工作性质。作为90后的新生代少年大学生,应该树立更加远大的理想,培养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自觉为祖国的复兴积蓄能量。
 
作者:2009级少年班93 王炳宇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     技术支持与维护:网络信息中心